close

看了南方朔先生對比陽光燦爛,比雪潔淨一書的推薦文
感觸良多
特別是開頭的那句:我們都會根據以自我為中心的片面意識去剽分「中心-邊陲」
是的
能夠客觀以對
實在太難
就好像我們總是用左腦思考
卻習慣於忽略右腦般的生活著

還有一小段: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當英俄強權企圖染指西藏時,西藏及其宗教普遍的皆被描述得極其不堪,及至中共軍隊入藏,尤其是達賴喇嘛出亡後,西方的西藏論述又變為被神聖化。

列強染指世界的野心
今日又何曾中斷過?
甚至昨天陳先生夫婦由美國返台
難道真的是心甘情願回國的嗎?
還是受到米國的某些壓力不得不返國?
我不知道
不敢說
可是政治和利益方面的牽扯
何曾斷過?

 

【推薦文】/南方朔  旅遊是一種豐富

 

經常,我們都會根據以自我為中心的片面意識去剽分「中心-邊陲」,因此在過去的觀念裡,雲南、新疆、西藏,當然都成了「邊疆」──指它是邊陲的、偏遠的疆域。

 

但這些我們以為的邊疆真的是邊疆嗎?那可未必。由於這三個地區恰恰是我近年來花了許多時間去瞭解的地區,因而已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它們不但絕非邊疆,甚至還可能是未來的中心。

 

就以雲南為例吧。近年來泰國曼谷有一家「白蓮書社」,它把十九世紀西方,主要是法國,對於整個東南亞地區所做的早期探險、勘查,以及研究報告,大規模整理出版,其中即有兩大冊乃是法國探險家嘉尼爾(Francis Gamier)所寫的一八六六至一八六八湄公河探查報告。他們的探險隊溯湄公河而上,直達雲南。它所代表的,乃是當時已占領印支半島的法國殖民政府,已企圖進一步將勢力範圍往湄公河更上游的雲南延伸。這也意謂著從十九世紀中葉起,雲南即已成了一個交鋒地點。在由抗日戰爭時的滇緬公路,以迨最近的跨東亞鐵路以及湄公河流域跨國開發都以雲南為起點。雲南做為一個新中心的地位已日益在增強之中。

 

再以新疆為例。過去「絲路」的概念固然早已咸為過去,但我們或許不知道,它從一九九○年代起,已被另一個更重要的「歐亞陸橋」觀念所取代。所謂的「歐亞陸橋」,乃是絲路範圍的擴大,不但包括了舊絲路涵蓋的洛陽、長安,出河西走廊、新疆、中亞、波密,一直到東地中海這片範圍,甚至還將俄國的南部以及與東歐聯絡的西部,以及南亞的一部分也都納入。延續著「歐亞陸橋」觀念的提出,二○○一年六月始有「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而新疆則無疑的占有極關鍵的地位。而「歐亞陸橋」觀念的出現,當然和一九九○年代初期中亞油氣大發現密切相關。它不但改善了全球石油戰略,也讓早已被人認為過時的陸權時代又告重臨。因此,在這個新陸權時代,新疆這個做為「歐亞陸橋」一個端點的地區,其重要性當然與日俱增。它將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進入的最主要孔道,是中國與中亞、南亞、西亞、俄南,直達歐洲的另一通路。當然還包括了它是新興的國防要衝,以及潛在的經濟腹地。新疆在未來中國的「國家建設」上,其重要性不會低於東岸沿海。

 

至於西藏則問題更複雜了。密西根大學教授小羅培茲(Donald S. Lopez Jr.)在《香格里拉的囚徒──藏傳佛教與西方》(Prisoners of Shangri-La: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West)一書裡即指出:

 

「西藏及藏傳佛教,長期以來都是西方幻想的對象。自從早期的威尼斯旅行家和天主教教士在蒙古人的宮廷裡邂逅到西藏僧侶後,他們的高山家園之神祕故事和怪異的祕術,在西方的想像裡即占有獨特的位置。在過去兩個世紀裡,對西藏社會,尤其是對它的宗教之評價,正反之間有過極大的擺動。藏傳佛教一度有時候被形容為真正佛法最腐化的衍生物,但有時候卻又被認為是最道地的繼承者。這種擺動在二十世紀,從西藏反抗歐洲強權的野心,到它臣服於亞洲強權的這段期間又再出現。」

 

因此,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當英俄強權企圖染指西藏時,西藏及其宗教普遍的皆被描述得極其不堪,及至中共軍隊入藏,尤其是達賴喇嘛出亡後,西方的西藏論述又變為被神聖化。從一九五○年代中期以迨一九七四年,由於西藏已成為中、美、印度交鋒之所,美國中情局甚至在科羅拉多州的海爾高山訓練基地,訓練西藏突擊隊,這方面的完整紀錄,至少有澤仁哈吉亞(Tsering Shakya)所著的《雪地之區》(The Dragon in the Land of Snows),以及克勞斯(John Kenneth Knaus)所著的《冷戰的孤兒》(Orphans of the Cold War)可資理解,也可看出美國西藏論述的改變。另外,英國登山家魏格納(Sydney Wignall)稍早前出版《世界屋脊上的間諜》(Spy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也將他被印度陸軍情報局徵召,去西藏充當間諜而被捕之事和盤托出。

 

而到了今天,由於中印關係緩和,西藏做為中印之間橋樑的地位日益重要。最近青藏鐵路的通車,其政治、經濟和軍事的意義已不言可喻。

 

因此,今日的雲南、新疆、西藏,早已不再是我們以為的邊疆了,而是中國在「國家建設」上,多中心化過程裡的幾個新興中心。而想當然的,這些地淤必將面對它們從未經歷過的巨變,從當地的少數族裔、傳統的生活方式、文化衝突,一直到地景和物種的保育、汙染及破壞問題,以及隨著發展所造成的庸俗化、一致化的問題等,都將會以超過其他地區的速度出現。近代新興國家的發展所造成的問題,其他國家都因時間較長而以漸進的方式出現,但儘管如此,其發展所帶來的衝擊已極可觀。這種問題在中國大陸即因時間太快,已嚴峻多了。而可以估計的,乃是雲南、新疆、西藏這三個地區將會更快、衝擊也將最大。

 

因此,雲南、新疆、西藏這三個地區,不只可從世界格局的變化來加以觀察,更重要的乃是這兩個地區也將是歷史上少見的文化變遷實驗場。近年來我和大陸文化社科學界人士交往時,即表示過這三個地區在文化社科這個領域的重要性。就消極面而言,學界的參與可以避免這三個區域的發展帶來傷害或浩劫;就積極面而言,則未嘗不能創造出一種更好的發展模式,讓新與舊、經濟與非經濟、非漢人與漢人等之間做出更好的整合。

 

而對我們這些雲南、新疆、西藏之外的「外來者」,如果對這三個地區保持關心,一方面固然會有旅遊上的樂趣,增廣見聞,但更重要的或許是去注意這些地方,由它的變化所顯露出來的問題,也可用來反省我們自己,甚至還可藉以對更大的人類與自然情境問題做出反思。

 

這時候,就必須一提早年旅遊問題學者柯亨(Eric Cohen)所想到的「旅遊五模式」了。柯亨教授指出,旅遊依其心態和境界,有五種類型:

 

一是「休閒型」(Recreational mode),它是純好玩、度假、看風景、買土產;二是「轉移型」(Diversionary mode),它是案牘勞形、生活倦怠後的到異國情調中散心與逃避;三是「經驗型」(Experiential mode),指的是在一段時間裡,去經驗另外的生活方式;四是「實驗型」(Experimental mode),指的是相當一段時間去過另一種生活,如美國青年到尼泊爾、不丹試著過另一種靈性生活等;五是「實存型」(Existential mode),指的是把旅遊當作對人類基本存在情境進行反思的過程。

 

而曾柏文先生在這本《比陽光燦爛,比雪潔淨──深入雲南、絲路、川藏》,就是這樣一本「實存型」的旅遊筆記。在台灣各式各樣寫旅遊的書裡,它獨樹一幟,顯得非常不同。

 

○○○年八月,曾柏文退伍後,即以自助方式走了一趟絲路、雲南和西藏,而後他到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念社會學,終於在最近將他那一段雲南、新疆、西藏的旅程寫了出來。由於多了社會學的素養,他的旅遊過程一路寫來,除了有自主旅遊的驚險、人與人互動的樂趣,以及山川景色的描述等內容外,還多了一種少有的人文關懷與自我反思成分。旅遊寫作必得將它的高度拉開,曾柏文的書證明了這種可能性的存在。

 

凡知道文明史變遷的,都當知道無論東西方,過去都曾有過漫長的旅行家的時代。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善意的好奇,對世界可能提供的機會則滿懷發現的期待,及至到了現代,隨著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旅行家被帝國先鋒的探險家所取代。只是在進入了當代之後,由於旅遊興起,並隨著它的逐漸深化,古典時代那種善意好奇的旅行模式才開始漸漸重新回來,旅遊者對每個去到的地方都是個介入者,那是一種短暫的交會,我們帶不走什麼,應該帶走的是變得更豐富的自己底心。而我相信,當曾柏文去過雲南、新疆、西藏,他自己也因此而變得更加不同。

 

這是我對此書的讚揚,相信各位朋友也會同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ck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