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 東台灣展望

原著: 毛利之俊

主編: 陳阿昭

翻譯: 葉冰婷

導讀: 陳靜芳

 

 

清朝時期: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恆春地區發生牡丹社事件,清朝開始正視原住民問題,實行開山撫番政策,決議開鑿北中南三條聯絡東部的道路。

北路就是蘇花古道,由蘇澳經東澳,大南澳,大濁水,大清水,新城,到花蓮港。

 

同年(1874年),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開鑿蘇花古道,花費五個月開闢完成。不過,這條路僅使用兩年多,便因原住民擾,風土病盛行...等因素,中斷。

 

光緒三年(1882年),岑毓英命營官何秀林重開北路,但一年後道路又荒廢。

 

光緒十六年(1890年)劉銘傳為剿"南澳番",重開了蘇花古道之蘇澳至大南澳段,但討伐結束軍隊一退出,道路也就路著荒廢了。

 

 

 

日據時期:

 

初期,日人並未重視。

 

明治41年(1908年),為了提升蘇澳到南澳間原住民警備與交通需求,日人重修前清北段,開闢蘇澳至大南澳之間寬約90公分的警備道,沿途設七個駐在所。

 

大正3年(1914年),討伐太魯閣族的"五年理蕃計畫"完成,日人開始開規劃蘇澳到新城間的新路。

 

大正5年(1916年)正式開鑿,大正14年(1925年)完工,此路與新城到花蓮港道路銜接,是為花宜臨海道路。

臨海道路初期只是一條徒步用道路,昭和時期改為單向行駛的車道,只限東海汽車公司車輛行駛。

(東海汽車公司,日本據台時期由鐵道部經營,專駛於蘇澳花蓮間。)

 

IMG_00021.jpg  

 

 

民國時期:

二戰後,國民政府將臨海道路更名為蘇花公路,民國七十九年完成雙向通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ick00 的頭像
    rick00

    rick00

    rick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